西大与你,未完待续|研途星光人物专访之电气工程学院朱虹谕
Guest interview
嘉宾人物访谈
ASLAN
朱虹谕
电气工程学院
19级硕士研究生
01
科研是长跑,
迈出第一步很重要
2019年,我进入广西大学求学。和许多同学一样,我的第一学期在上课、看文献、找课题以及准备考试中度过了。好像很忙碌,但自己的课题却没有任何进展,期末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要不过完年返校后,你们尝试写一个综述。我听到写综述的第一反应是:“天啊,这是在开玩笑吗?”
在我的印象里,综述一般都是专家学者或者是顶级“大佬”写的,我们这种科研“小白”怎么可能写综述。但是老师的回答是,不是让你们写得有多好,在看文献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希望你们用文字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
其实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我开始着手准备这篇综述。从初稿形成到最终满足投稿条件大概准备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经过反复的修改和商量,六月份才投出去。对于文献阅读和方向寻找,写综述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我在其中收获颇多。就低年级的研究生而言,我个人是非常建议大家多去看一些综述,能帮助你迅速了解和确定研究的大致方向。在有一定基础知识后,可以进一步去看博士论文。因为博士论文比期刊论文更详细,它不像期刊论文有一定页面和字数的限制,能让你对更细小的方向有更详细的理解,包括理论、方法还有模型。
上面的步骤大概会花费一到两个月的时间,你会有一些思路形成,这时候可以带着自己的一些想法找老师交流讨论,确定一个具体的课题。它可能没有创新点,但一个大致方向已经拟定了。比如我是做综合能源系统的,综合能源系统里面有很多小方向,首先我确定的小方向是能源优化。通过阅读文献综述和博士论文了解了能源优化后,我开始进一步探寻更小的方向,如需求侧预测、需求响应还有光伏预测等,确定一个具体的课题。最后到了这一步,再针对精准方向看一些专业性的期刊论文。
02
对学术的热爱可以被挖掘,
亦可以被培养
我的第一篇综述是一篇会议论文,八月份的时候我带着这篇文章去参会作了报告。在汇报之前我反复地练习了很多遍,焦虑于那些专家会问什么问题,如果问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怎么办。但是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我走进会议室,开始讲的那一刻就一点都不紧张了,整个流程非常顺利,和专家的讨论也非常顺利。最后专家还鼓励我说,这个(问题)就需要你们年轻的一代人去好好地做研究。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我觉得做科研还是蛮有意思的,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回来之后我就和老师讨论了关于读博的事,慢慢开始适应科研的节奏,然后在2020年申请了硕博连读。
对我而言,选择我目前的学科方向,一开始的原因并非出于热爱。我本科的专业就是电气工程,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是什么,只是奔着好找工作或者就业率高而选择了它。读研时也没有考虑换专业,就这样一直读下去了。
正因如此,第一次去西安参会是我发现学科兴趣和专业意义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自己学术道路起点的最大动力。每年国内外都有很多不同领域的顶级会议,你有很多机会去参加。即使没有投文章,也可以去感受一下氛围。但大家最好是投一篇论文,会议论文很简单,不要想得很难。它可能只是你研究初期的一个点,没有做的很深入,但你可以先写成一篇会议小论文然后投出去,在和专家交流讨论中,有很大的概率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循序渐进完善最初的那个点,在丰满文章的同时,也能激发学术兴趣。
其次,参加一些科研院所或科技企业的项目,也能帮助你找到学科兴趣。我是很幸运地在课题组内跟着老师参观了很多科研院所和科研机构,如深圳华为总部的一个科研基地以及四川清华能源互联网的一个研究院。我觉得从这些地方我都可以发现我们这个专业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如果你觉得实施起来有困难,论坛或者是公众号平台上有很多科普的小推文或者是小视频也可以多去看看,去了解一些新的东西。
03
执行力是关键中的关键
有了兴趣,明确了课题,下一步就是动起来。执行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记得研一的时候我们老师就反复强调执行力是做科研的关键,满腔热情不行动没有任何意义。但什么是学术工作所需的执行力?我想从两个研究生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一个是老师安排的工作,二是自己的科研。
老师安排的工作概括一下,基本上可以分为写项目、审稿还有做参会的ppt。我希望大家在着手这些工作时不要为了完成而完成,保持学习的心态去做,形成正向反馈。比如,写项目的过程让我懂得了很多关于科技论文、演讲的学术表达;做ppt的过程让我开始进一步思考内容的输出逻辑;至于审稿,审的过程也是了解最前沿方法技术的过程。执行力就是克服内心的排斥和拖延,直面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从中发现意义,提高能力。
至于自己的科研,有了自己的小课题、小方向,在阅读足够多的文章以后,可以去试着去复现一篇论文。复现一篇论文是我们学习一个软件、一个理论模型以及算法分析的好方法,也能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做过文章复现,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建模方法以及编程能力后,我们才开始真正地遇到科研中实际问题。如果说第一次参会点燃了我对科研的兴趣,那么第一次投稿被拒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科研的含义。
那篇论文从投稿到最终被接收整整花了一年多。第一次投的是ECM(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能源领域的顶刊之一),当时编辑甚至没有送审,直接就退了回来。退稿的意见是主题不符或质量不符,其实我知道更主要的原因是质量不符,于是花了大量精力去修改。改完后第二次投JCP(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三个审稿人提了大概四十多条意见,都不算很积极,最后还是被拒掉了。论文完成已经过了四个月,改了几十遍,最后等到的是一个拒绝邮件,论文依然没有着落……固然沮丧,但我还是根据修改意见一条一条地改,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修改,最后投到了Energy。三个审稿人一共提了五十多个问题,好在编辑给了一个大修的意见,大修就意味着我有50%的概率发刊,我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修改了两个多月后,文章最终被接收了。知道消息的那一刻我没有特别惊喜,相比起发刊,磨练心性和意志,保持热爱,坚定地走出科研的低谷期,不放弃不拖延不气馁,珍惜每一次机遇这些才是更重要的东西,也是我对科研二字更深一层的理解。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你在三四月做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聚焦在学术上,是研究初期要抓住时机,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执行。面临失败要敢于接受,敢于坚持,敢于探索。希望学弟学妹们在“研途”学会平衡,热爱生活还有保持好奇。放手去做,因为前途与玫瑰都来日方长。祝大家成果多多,有一个美好的研究生生活。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 广西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党支部研究生小组开展七月党日主题活动
华韵烛光,师恩难忘 | 2022年广西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导师类)”评选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文案:张玎
编辑:李悦儿、李宗柱
审核:朱昱颖、邱璐